而時間回到長大後,也許是因為勇敢了不少,這些節目已經不再如當初那樣的嚇人;也大概是因為成熟了些,我們看到的不再只是小時候遺留的恐懼感,反而開始注意到節目背後的意涵:一樁樁刑事案件改編的命案,藉主持人盛竹如的口吻,我們不僅跟著從中找出兇手,也同時頗析劇情裡犯案者的成長背景、生活經歷,甚至是思考模式;旁白幾度對觀眾的提問(揪~竟),我們最終思考並且理出犯案者背後的意圖。為權還為謀?又或者為愛情顛簸而來的復仇?透過這些解構,我們對犯人形成了道德評判、憐憫了他又或者警惕了自我。回到日常生活中,這樣的判斷又何嘗不重要呢?他人有心或無心的傷害可能產生了對對方完全不同的態度,同樣的,一件有意或無意的幫忙也可能影響到感激並回報對方的程度,這種比起結果更重視意圖的傾向似乎是人類的天性。
但最近一些研究卻為我們卻提供了不同的想法:並非每一個人在道德的判斷上都把人的「意圖」視為核心,反而有些人比較傾向就事情結果來做判斷,而其中的差異,以Janet Geipel為首的研究團隊發現其關鍵在於「年齡」!團隊找來了30位年輕人和30位老年人,分別請他們觀看八種不同的道德情境,並根據情境中呈現的當事人,用一到十分來評斷其道德程度高低。具體來說,他們將其中四種情境設計為良性結果的有無(實驗為:幫助到癌症的研究),另外四種情境設計為不良結果的有無(實驗為:花掉了別人需要的錢);並針對當事人意圖的部分,進一步將情節設計為有心(幫助/侵占)或無心(幫助/侵占),隨機分配到不同的情境結果裡,形成了良性情境〔意圖─有無幫助到研究〕和不良情境〔意圖─有無花掉別人的錢〕的兩大組合。
研究結果發現,雖然在良性情境中,年輕人和老年人幾乎無差異,都會傾向用「意圖」作為道德判斷;但在不良情境中,老年人卻相比於年輕人更傾向用「結果」做道德判斷。也就是說,長者在大部分友善的情境中,判斷確實與大部分人無異,會根據他人是否真心幫助而評判;但在面對像類戲劇劇情這種有潛在危險的時候,便可能倚靠「平安便是福、有禍便成殃 」這樣較極端的思考對他人下判斷。
為何會有這種以結果來做判斷的思考?團隊根據進一步的分析發現,這與年長者在心智功能的下降有很高的相關性,年紀越大導致了認知功能的衰退,也造成這種從意圖判斷轉換成結果判斷的原因所在。但這種思考又為何在良性情境中不成立呢?他們推測,這與年長者的動機性因素有關──體認到生命將盡,年長者需要著眼於當下,保留更多快樂的情緒,往往會將更多認知資源投注在友善而非危險的環境中,所以儘管心智功能可能有衰退,但在程度上衰退更多的往往會是在較為危險情境的判斷上。上述兩項因素也就解釋了年齡在道德判斷上的影響。
二十年後的李組長眉頭一皺,人們還願意相信他的判斷力嗎?根據研究結果,如果年長者的道德判斷力背後隱含著心智的缺失,那或許又會淪為大眾指責的標的,該怎麼重新替年長者來解套呢?值得大家思考。
文獻:https://doi.org/10.1027/1618-3169/a000395
圖:freepi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