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8月28日 星期三

新知 自行過目


 「到底是情愛的糾葛、命運的糾纏、金錢的誘惑,還是利益的衝突,是否種下日後一切糾葛的種子,因而埋下了殺機呢……讓我們繼續看下去。」一句藍色蜘蛛網節目裡的經典台詞道出八九零年代的類戲劇風潮。灰階的色調加上一點午夜藍,泛黃的人物縮影配上詭譎的音效,開頭便是一陣此地魑魅蜇伏的驚懼;而詳實的劇情描寫加上犯案者凶狠的目光──還記得小時候轉到重播節目時,起先滿懷好奇的我,往往在看到劇情中段、打了幾回寒顫後,直至深夜那時都難以入眠……。
 而時間回到長大後,也許是因為勇敢了不少,這些節目已經不再如當初那樣的嚇人;也大概是因為成熟了些,我們看到的不再只是小時候遺留的恐懼感,反而開始注意到節目背後的意涵:一樁樁刑事案件改編的命案,藉主持人盛竹如的口吻,我們不僅跟著從中找出兇手,也同時頗析劇情裡犯案者的成長背景、生活經歷,甚至是思考模式;旁白幾度對觀眾的提問(揪~竟),我們最終思考並且理出犯案者背後的意圖。為權還為謀?又或者為愛情顛簸而來的復仇?透過這些解構,我們對犯人形成了道德評判、憐憫了他又或者警惕了自我。回到日常生活中,這樣的判斷又何嘗不重要呢?他人有心或無心的傷害可能產生了對對方完全不同的態度,同樣的,一件有意或無意的幫忙也可能影響到感激並回報對方的程度,這種比起結果更重視意圖的傾向似乎是人類的天性。
 但最近一些研究卻為我們卻提供了不同的想法:並非每一個人在道德的判斷上都把人的「意圖」視為核心,反而有些人比較傾向就事情結果來做判斷,而其中的差異,以Janet Geipel為首的研究團隊發現其關鍵在於「年齡」!團隊找來了30位年輕人和30位老年人,分別請他們觀看八種不同的道德情境,並根據情境中呈現的當事人,用一到十分來評斷其道德程度高低。具體來說,他們將其中四種情境設計為良性結果的有無(實驗為:幫助到癌症的研究),另外四種情境設計為不良結果的有無(實驗為:花掉了別人需要的錢);並針對當事人意圖的部分,進一步將情節設計為有心(幫助/侵占)或無心(幫助/侵占),隨機分配到不同的情境結果裡,形成了良性情境〔意圖─有無幫助到研究〕和不良情境〔意圖─有無花掉別人的錢〕的兩大組合。
 研究結果發現,雖然在良性情境中,年輕人和老年人幾乎無差異,都會傾向用「意圖」作為道德判斷;但在不良情境中,老年人卻相比於年輕人更傾向用「結果」做道德判斷。也就是說,長者在大部分友善的情境中,判斷確實與大部分人無異,會根據他人是否真心幫助而評判;但在面對像類戲劇劇情這種有潛在危險的時候,便可能倚靠「平安便是福、有禍便成殃 」這樣較極端的思考對他人下判斷。
 為何會有這種以結果來做判斷的思考?團隊根據進一步的分析發現,這與年長者在心智功能的下降有很高的相關性,年紀越大導致了認知功能的衰退,也造成這種從意圖判斷轉換成結果判斷的原因所在。但這種思考又為何在良性情境中不成立呢?他們推測,這與年長者的動機性因素有關──體認到生命將盡,年長者需要著眼於當下,保留更多快樂的情緒,往往會將更多認知資源投注在友善而非危險的環境中,所以儘管心智功能可能有衰退,但在程度上衰退更多的往往會是在較為危險情境的判斷上。上述兩項因素也就解釋了年齡在道德判斷上的影響。
 二十年後的李組長眉頭一皺,人們還願意相信他的判斷力嗎?根據研究結果,如果年長者的道德判斷力背後隱含著心智的缺失,那或許又會淪為大眾指責的標的,該怎麼重新替年長者來解套呢?值得大家思考。

文獻:https://doi.org/10.1027/1618-3169/a000395
圖:freepik

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

國家認同的界線?!


        2002年陳水扁總統任內提出的「一邊一國」論述,〝我是台灣人〞這樣的說法似乎已經漸
漸植入人心了。關於我們究竟是哪裡人,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所做的調查,1992年時共有46%的民眾認為「我們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」;26%認為自己是中國人;只有18%認為自己是台灣人。然而到了2018年,已經有55.3%認為自己是台灣人;37%選擇都是;而僅有4%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。
        但這樣的國族認同意識到底值不值得我們深究?拿瑞典這個國家為例,儘管作為北歐社會福利不錯的國家,在國際上重要的組織都佔有一席之地,工作面也有良好表現,但事實上瑞典人卻並不把「國家認同」視為重要的事。
某些人覺得區分瑞典和丹麥很無聊。住在瑞典南部,每天通勤去丹麥上班的瑞典人。世代居住在瑞典的德國後裔,既不覺得自己是德國人,也不覺得自己是瑞典人。甚至幾度面臨戰爭威脅時,也確實有瑞典人跑去敵國從軍,但是沒有推展國家意識形態認同的瑞典,卻也從來沒有面臨實質或是精神上的瓦解。
        有人會爭執台灣與瑞典的情況哪裡能比,瑞典是個早已無外患的國家;台灣處在台海重要戰略位置、西邊則是一個與我們對立的實體政權,儘管以文化面而言它與我們非常相似,但長達70年兩岸的爭鬥,甚至最後台灣淪為被處處打壓的弱勢方,我們的歷史認同告訴了我們:中國 ── 它們就是不同的國家,我們必須認同自己國家並解決不屈服。而這樣的不屈服無論是從過去抗戰意識衍生或由外交困境而來。再者,近來面臨中國經濟的崛起,有更多人選擇轉往中國市場發展,然而中國一貫的政治打壓卻並無改動,從藝人黃安乃至赴韓發展的周子瑜被迫說出「我是中國人」這樣的事件,到後來越來越多的演藝人員被迫做出抉擇,其實都一再告訴我們台灣的現況。
        但是難道瑞典的例子就完全沒有我們可考之處嗎?近來我經由社交軟體或身邊人言談中聽到:「舔中就滾出台灣!」甚至從另一面角度出發的「你從小出生在台灣享有那麼多的資源,逃離台灣根本是用完即丟的概念,生在台灣應該要驕傲!」類似這樣說服性強的論調,彷彿重現如二戰德意志面臨失敗後愛國主義的極致,真是讓我感受到過於偏激的不舒服。台灣作為民主、自由、多元化的聖地,但長期受到國際地位的不平等,倘若「國家認同」是維繫民心的必要的媒介的話,那我們又該怎樣引入「國家認同」這項要素時避開趨於極端的後遺症呢?因為背後的結果無非就是陷入集體迷思或區分出族群持續分裂。
        我認為重新詮釋「國家認同」這樣的態度可能會是一件好事,國際局勢的複雜度可能並非經由一朝一夕就能說明的,對外包含中、美,我們也只能藉由當局者的態度來應對,但對同樣生長在此的人,我們社會真的應該用如此嚴苛的「國家認同」角度來評斷嗎。經由前述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,從19922018年認同「我是台灣人」的比例從18%成長到55%左右,儘管有那麼多的比例但我們仍無法忽視沒有改變「我是中國人」的那些人,出於他們的生長背景呈現出的不同意見不應該被漠視,因為這樣的改變並不是標準答案,況且儘管越來越多民眾認同自己「身為台灣人」但超過半數的民眾仍偏好「維持現狀」的情勢,這其實是個滿矛盾且憂傷的事,但這給予我一個小小啟發:我們思索「台灣」的意義時,尤其是與他人討論社會性議題時,不如捨棄掉更多的國家意涵,將焦點放在台灣這個共同的成長的環境,包含民主、自由、多元意見的場域。無論我們個人的國家認同何如都該被尊重,這或許更為重要。
        從近半年來因為總統大選國家議題升上很高的檯面,但背後又潛藏多少因為政治手段而做出的訴求,高雄市長韓國瑜提出的經濟訴求拉起一部份重視「經濟困境改善」的選民;蔡英文提出的重視「民主、自由」拉起珍視這部分的選民,屏除掉對外(中、美)因素以外,其實兩者背後的層次根本相差無幾,都藉由這樣的訴求來起一部份的意識,但背後帶來的影響是什麼?倘若我們沒有對「國家認同」重新詮釋以及包容的話,我們就陷入族群分化(不論以世代、學歷切割),請問他們兩位是不是有意的,Who knows.

參考資料: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79512-%E4%BD%A0%E8%AA%8D%E5%90%8C%E7%9A%84%E5%9C%8B%E5%AE%B6%EF%BC%8C%E6%98%AF%E5%93%AA%E4%B8%80%E5%80%8B%E5%9C%8B%E5%AE%B6%EF%BC%9F%E6%A8%99%E6%BA%96%E7%AD%94%E6%A1%88%E5%BE%80%E5%BE%80%E8%B7%9F%E4%BD%A0%E6%83%B3%E7%9A%84%E4%B8%8D%E4%B8%80%E6%A8%A3/

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

初代網紅---SMOSH

參考文章:http://softbank170.pixnet.net/blog/post/80900876-what-about-ian%3F-smosh%E7%9A%84ian%E6%98%AF%E6%94%BB%3F%21


「%~!@%$&^&(* ...   shut up!

一句經典的影片片頭 成為許多人的回憶。
SMOSH靠著誇張的幽默風格 他們在2004年YOUTUBE仍只被視為「影音傳播媒介」時
就已經找出一片在未來大放異彩的「影音創作市場」

還記得他們拍出了非常鬧的神奇寶貝主題曲以及真人版嗎?
當時也爆出POKEMON日本官方對於這樣的惡搞非常生氣 並予以封鎖

可惜SMOSH也不是省油的燈 在影片被下架後立刻又出了新的神奇寶貝主題曲
好好地把日本公司嘲弄了一番
而這個呢 也許就是我們特別喜歡SMOSH的地方吧。

2017年六月 作為團隊主成員的Anthony Padilla宣布單飛
讓原先的SMOSH熟悉的兩人組合宣告不復返
取而代之的是由另一主成員Ian和一些其他朋友重新組織SMOSH團隊

這算是網紅始祖吧我想
但他們也同樣面臨了解散的命運
事實上在後續SMOSH團隊的表現也遠遠不如過去兩人組那樣的風光了......
也許這就呼應了第一篇文章所提及的台灣網紅單飛現象
其實人各有志 團隊時常的變革是好是壞孰又知? 但求無怨無悔。

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

網紅---古靈精怪篇

參考文章:http://twoplay.pixnet.net/blog/post/45701673-%5B%E6%96%B0%E8%81%9E%5D-%E5%85%89%E9%A0%AD%E5%93%A5%E5%93%A5-%E5%B0%8B%E6%89%BE%E7%B4%85%E5%BF%83a-%E6%AF%8D%E6%B9%AF%E5%96%94-(%E6%87%B6%E4%BA%BA%E5%8C%85)


「紅心A藏在哪裡呢?光頭哥哥告訴你!」
賜觥籌於人 窮途現花明 該是又一村 只怕陌路淪空瓶。

清流  半年前的我們這樣稱著; 如今 又被潮流淹沒。
似乎就代表他的純真  被世人吹捧; 吹捧到大了 又被人忽視

蠢的是誰?錯又在誰?


Q:試著定義 何謂網紅界的一股清流?
A:所有的宣達是單純出於給別人快樂  所有的表演也是單純出於給別人快樂

Q:與內文的另一位網紅有什麼差別?
A:誰管阿  一開始我們區分了喜歡/不喜歡的網紅 時間一久喜歡的會更喜歡 不喜歡漸趨不喜歡,不過這幾個臭道理。總之幾乎要跟垃圾一樣了.......。

Q:清流跟非清流網紅的觀眾群有甚麼基本差異
A:給我去訪問他媽

鼻要~

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

網紅大小事

https://volare99.blogspot.com/2017/02/youtubetgopgame.html


      偶爾關注一些風流韻事,坐看落花流水無意似有意,天外飛來一筆 ──貌美如玉!

      遙想那年我還在家的後院幾個小夥伴們玩著跳格子(絕對不是一個邊緣人ㄛ!!!( >д<)

      ,別人已經在如幻夢幻影的虛擬世界中演完一場棟篤笑,那些莫名出現的人兒怎麼可以醬子顛覆了我崇高的潮流想像呢?我漫步到江邊用雙手舀了點水洗面,才發現這江竟是汨羅江!才洗得我滿腹冤屈QQ

      或許有一天我自傲的古人靈魂逐漸融化,我使得明白:這些莫名轉眼化為習慣之名縈在自個心頭。只是,他們有他們的生命議題,而我也要慢慢隱居山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