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2002年陳水扁總統任內提出的「一邊一國」論述,〝我是台灣人〞這樣的說法似乎已經漸
漸植入人心了。關於我們究竟是哪裡人,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所做的調查,1992年時共有46%的民眾認為「我們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」;26%認為自己是中國人;只有18%認為自己是台灣人。然而到了2018年,已經有55.3%認為自己是台灣人;37%選擇都是;而僅有4%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。
但這樣的國族認同意識到底值不值得我們深究?拿瑞典這個國家為例,儘管作為北歐社會福利不錯的國家,在國際上重要的組織都佔有一席之地,工作面也有良好表現,但事實上瑞典人卻並不把「國家認同」視為重要的事。某些人覺得區分瑞典和丹麥很無聊。住在瑞典南部,每天通勤去丹麥上班的瑞典人。世代居住在瑞典的德國後裔,既不覺得自己是德國人,也不覺得自己是瑞典人。甚至幾度面臨戰爭威脅時,也確實有瑞典人跑去敵國從軍,但是沒有推展國家意識形態認同的瑞典,卻也從來沒有面臨實質或是精神上的瓦解。
漸植入人心了。關於我們究竟是哪裡人,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所做的調查,1992年時共有46%的民眾認為「我們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」;26%認為自己是中國人;只有18%認為自己是台灣人。然而到了2018年,已經有55.3%認為自己是台灣人;37%選擇都是;而僅有4%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。
但這樣的國族認同意識到底值不值得我們深究?拿瑞典這個國家為例,儘管作為北歐社會福利不錯的國家,在國際上重要的組織都佔有一席之地,工作面也有良好表現,但事實上瑞典人卻並不把「國家認同」視為重要的事。某些人覺得區分瑞典和丹麥很無聊。住在瑞典南部,每天通勤去丹麥上班的瑞典人。世代居住在瑞典的德國後裔,既不覺得自己是德國人,也不覺得自己是瑞典人。甚至幾度面臨戰爭威脅時,也確實有瑞典人跑去敵國從軍,但是沒有推展國家意識形態認同的瑞典,卻也從來沒有面臨實質或是精神上的瓦解。
有人會爭執台灣與瑞典的情況哪裡能比,瑞典是個早已無外患的國家;台灣處在台海重要戰略位置、西邊則是一個與我們對立的實體政權,儘管以文化面而言它與我們非常相似,但長達70年兩岸的爭鬥,甚至最後台灣淪為被處處打壓的弱勢方,我們的歷史認同告訴了我們:中國
── 它們就是不同的國家,我們必須認同自己國家並解決不屈服。而這樣的不屈服無論是從過去抗戰意識衍生或由外交困境而來。再者,近來面臨中國經濟的崛起,有更多人選擇轉往中國市場發展,然而中國一貫的政治打壓卻並無改動,從藝人黃安乃至赴韓發展的周子瑜被迫說出「我是中國人」這樣的事件,到後來越來越多的演藝人員被迫做出抉擇,其實都一再告訴我們台灣的現況。
但是難道瑞典的例子就完全沒有我們可考之處嗎?近來我經由社交軟體或身邊人言談中聽到:「舔中就滾出台灣!」甚至從另一面角度出發的「你從小出生在台灣享有那麼多的資源,逃離台灣根本是用完即丟的概念,生在台灣應該要驕傲!」類似這樣說服性強的論調,彷彿重現如二戰德意志面臨失敗後愛國主義的極致,真是讓我感受到過於偏激的不舒服。台灣作為民主、自由、多元化的聖地,但長期受到國際地位的不平等,倘若「國家認同」是維繫民心的必要的媒介的話,那我們又該怎樣引入「國家認同」這項要素時避開趨於極端的後遺症呢?因為背後的結果無非就是陷入集體迷思或區分出族群持續分裂。
我認為重新詮釋「國家認同」這樣的態度可能會是一件好事,國際局勢的複雜度可能並非經由一朝一夕就能說明的,對外包含中、美,我們也只能藉由當局者的態度來應對,但對同樣生長在此的人,我們社會真的應該用如此嚴苛的「國家認同」角度來評斷嗎。經由前述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,從1992到2018年認同「我是台灣人」的比例從18%成長到55%左右,儘管有那麼多的比例但我們仍無法忽視沒有改變「我是中國人」的那些人,出於他們的生長背景呈現出的不同意見不應該被漠視,因為這樣的改變並不是標準答案,況且儘管越來越多民眾認同自己「身為台灣人」但超過半數的民眾仍偏好「維持現狀」的情勢,這其實是個滿矛盾且憂傷的事,但這給予我一個小小啟發:我們思索「台灣」的意義時,尤其是與他人討論社會性議題時,不如捨棄掉更多的國家意涵,將焦點放在台灣這個共同的成長的環境,包含民主、自由、多元意見的場域。無論我們個人的國家認同何如都該被尊重,這或許更為重要。
從近半年來因為總統大選國家議題升上很高的檯面,但背後又潛藏多少因為政治手段而做出的訴求,高雄市長韓國瑜提出的經濟訴求拉起一部份重視「經濟困境改善」的選民;蔡英文提出的重視「民主、自由」拉起珍視這部分的選民,屏除掉對外(中、美)因素以外,其實兩者背後的層次根本相差無幾,都藉由這樣的訴求來起一部份的意識,但背後帶來的影響是什麼?倘若我們沒有對「國家認同」重新詮釋以及包容的話,我們就陷入族群分化(不論以世代、學歷切割),請問他們兩位是不是有意的,Who knows.
參考資料: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79512-%E4%BD%A0%E8%AA%8D%E5%90%8C%E7%9A%84%E5%9C%8B%E5%AE%B6%EF%BC%8C%E6%98%AF%E5%93%AA%E4%B8%80%E5%80%8B%E5%9C%8B%E5%AE%B6%EF%BC%9F%E6%A8%99%E6%BA%96%E7%AD%94%E6%A1%88%E5%BE%80%E5%BE%80%E8%B7%9F%E4%BD%A0%E6%83%B3%E7%9A%84%E4%B8%8D%E4%B8%80%E6%A8%A3/
參考資料: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79512-%E4%BD%A0%E8%AA%8D%E5%90%8C%E7%9A%84%E5%9C%8B%E5%AE%B6%EF%BC%8C%E6%98%AF%E5%93%AA%E4%B8%80%E5%80%8B%E5%9C%8B%E5%AE%B6%EF%BC%9F%E6%A8%99%E6%BA%96%E7%AD%94%E6%A1%88%E5%BE%80%E5%BE%80%E8%B7%9F%E4%BD%A0%E6%83%B3%E7%9A%84%E4%B8%8D%E4%B8%80%E6%A8%A3/